月旦评 | 读书《与社会学同游》: 人在社会

in #cn6 years ago (edited)

The main interest in life and work is to become someone else that you were not in the beginning.
生活和工作中的最大快乐在于成为别人,成为你最初不是的那个人。

福柯 (Michel Foucault)

four-leaf-clover-3336774__480.jpg

作为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对象——社会,这个客观的存在之“物”,对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?

彼得·伯格(Peter.L. Berger)将社会比喻成监狱,而人是这所监狱中的囚徒,人们(包括故去的先辈)一起建造了这座监狱,将自己囚禁在其中。围绕这一观点,本章选取了五个主题进行了阐述:社会定位、社会控制、社会分层、社会情景以及社会制度。

从儿时起,我们就乐于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位置:住在城里的小明,学校在哪,家住何方;写信给村子里的外公,怎么寄过去,诸如此类。这逐步构成了我们地理空间上的有形的坐标位置。同样,在社会这个抽象的空间里,我们也不断给自己进行定位:姓什么,哪个族裔,家庭出身等等,形成了自身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节点位置。而让人沮丧的是,正如地图是“他们”所绘制,我们只是按图索骥;社会的定位,也是由“他们”预先设定,我们所处节点的位置,基本上并不是由自己所能决定的。

任何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社会控制。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成员进行约束,使之在既定的轨道上稳定运行。国家有国家的手段,学校、村落也各有相应的章法。对于组织机构等正式群体,可以采用政治、法律以及经济的手段对成员进行控制,道德、风俗、礼仪也是控制的常规“武器”;一些初级群体,则通过规劝、议论、羞辱等办法对成员施加压力,使之就范。而最终极的控制手段,莫过于暴力了,它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,也极为的有效——不听话可是会出人命的。当然,出于“经济”的考虑,能用假话、套话威慑成员,使其循规蹈矩、不越雷池更是个不错的选择,不战而屈人之兵嘛。

人们常说社会等级就像一个金字塔,这是社会分层一种比较直观形象的表述。社会分层中的等级是动态的,也就是说,人的社会层次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转换,可以上升到更高层级,也可能降级到下面,在社会处于重大变革的过程中,这种变动的机会会极大的增加。遗憾的是,就像金字塔的形状,往上走,容量有限,难以上升;往下走——会那么傻的么?结果是,人们往往安于自己所处层级这个“舒适区”,找对象就找个“门当户对”的,能守住就先守着吧。

由“门当户对”说起,引出另一个主题:社会情景。俗话说,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这个就暗含了社会预设的脚本。男男女女们成长到这个阶段,就自然会触发这个设定,换个说法就是“入戏了”。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,都是耍流氓,极力的说服自己谈恋爱是本着对文明传承,人类繁衍的使命来的。定期约会看电影,时机成熟再互相见一下家长,最后就摆桌酒定盟约了。这一系列仪式反映出已然固定了的“游戏”规则,自己对未来所期望的东西,往往就是社会所寄望于他的东西——我们很难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,而情景决定了我们期望的倾向性以及“剧情”的发展路径。

最后一个主题关于社会制度,它决定了社会结构的运转形式,为社会成员提供一整套的程序,使之行为模式化。换句话说,就是这个事我不那么干,自己都觉得怪怪的,比如渴望一个姑娘那就是爱,要娶她,还要白头偕老,从一而终。免得有玩弄女性之嫌疑,这有损道德,人言也可畏,甚至自己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。何况,制度的设定还有强制性,并不是由着性子来随意选择。那么问题来了,人真的是别无选择了吗?当然不是,人们合作来可以改变制度,换个新式“监狱”待着呗。


补记:人这一渺小的生命体,在社会重重压制下生存,真心不易。好在人有与生俱来的乐观情怀,相信即便是真在“监狱”中,戴着镣铐起舞,也能真切体验到发自灵魂深处的喜悦。当然,理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反思,自己因何为自己,如何成为别样的自己,以此为动力突破社会对自己的限制,活出更多彩的人生,那会不会更好呢?

Sort:  

Hi! I am a robot. I just upvoted you!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:
http://rcdf8.blog.163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