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後感想:小島經濟學 Part.2

今天繼續分享小島經濟學的讀後感想。


上一篇提到作者認為儲蓄是經濟成長的原因,不過這個想法卻在目前並不作用,至少也得放在各種更高收益的投資,才能抵銷大量印鈔的影響。忘記在哪個地方接收的資訊,銀行本來的作用就是把存借款做牽線的功能,但儲蓄效果不佳的情況下,按理人們儲蓄率會下降,如何保持銀行的運作,也是值得我去想想的問題。

作者也透過虛構的故事,比喻美國在世界貿易的優勢,也許我的理解不是百分百正確,但也能看出一些端倪。大多數的國家在貿易時,都會用美元作為交易媒介,賣貨拿到美元,也用美元買貨。


而美國的優勢在於美元的印製,等於可以憑空得到其他國家的產品、資源。當然印鈔票對於一些落後國家,只會造成嚴重通膨後,看著普通人帶著一大綑的鈔票買一條麵包。不過美國卻沒有,我猜測也許是因為大家都用美元的關係,所以通膨也發散到全世界有在用美元貿易的地方。

其實讀到這,此書的走向有點超出我的預料,我本來以為是偏向基礎經濟的教學,一開始也的確如此,但突然中間就一個大轉彎,算是解釋美國在世界經濟的行為,或著這只是教學現行經濟的狀況而已,總之有點跟我想像的內容有些差異。


在書中把鮮魚當作現實世界的通貨,但有個比較跳脫現實的設定,這些鮮魚並不會腐壞。人們會將鮮魚存放到銀行換成魚票,因為攜帶交易方便。但議會私底下派人將銀行裡的鮮魚支解重新組合,三條鮮魚就變成了四條比較小的魚,暗指存放在銀行裡的錢縮水了。

當然因為用代物來說明經濟,觀感上還是沒有那麼直接,有些觀念可能還需要再整理一下,像是上面舉的鮮魚例子,現實中把錢存到銀行,銀行也不可能把錢給三塊變四塊,所以雖然故事解釋了一部分的現象,但有一部分可能要自行理解轉換,並不是單純的把名詞替換,就是同樣的觀念。

Photo by Ismaël Jean on Unsplash

Sort:  

看来书中例子不是很恰当,没有让人更加的好理解他的观点。

也有可能是因為作者父親曾因為出書內容被定罪,他不能講得太直接,這也只是我的猜測而已。

@tipu curate

謝謝!☺️